如果真的有受過《論語》相關內涵的薰陶,最起碼在行為上一定是如同春風一般很好相處,與人為善,因為他懂得尊重他人,心胸隨時要如同丘壑一般。與人相交,凡事都是把仁和義做得徹底,行得乾淨,而對於利,卻視之如敝屣不予重視,這是因為懂得重視天理、守得住天理的人,人世間的慾望必然淡薄;相反地,只在乎自己的私慾,在處理公務上必然有所疏失,平日注重虛文縟節者,注意地去觀察他,必然會有所發現他原來只是一個浮誇不切實際的人。關於這點,張老師曾經跟我提過:「你還年輕,不善於觀察人性,但是,第一眼很重要,並不光是眼緣好就可以,你還要觀察這個人的第一印象具不具備有讓人家看起來安定、穩重、深沉、祥和,如果有這種特質,基本上這個人的人品不會壞到哪裡去,其他的有些人看起來雖然感覺很乾脆,很果斷,但是,有時卻容易流於自我和固執……」
張老師雖然是一位做學問的人,但卻有自己的風骨和原則,所以我看她平日結交的朋友也都是些令人很尊重的長者,她也曾經說過:「如果說到大事會痛心疾首的人或者看不起世俗煙火味重之人,最起碼這個人還會是一個賢良之人。那什麼是普通人?普羅大眾之中,如果你碰到的朋友整天渾渾噩噩、混世追俗,就不必太過於深處。有一種人千萬不可以交,所做行為散亂、敗俗,完全不顧綱常,此類人絕對要敬而遠之;如果有機會結交到見識、常識、學識異於常人者,所做、所說出類拔萃,完全以道依理做為行事之準則,這類人可以優而擇交,但最起碼如果無法做為優先,若有機會,也可以擇交氣質出眾,不落俗套之人.......」
張老師曾經在中年時,由於她的先生投資失當,也曾經度過一段流離轉徙的日子,數年後再有機會重遇,張老師講了一段話讓我覺得感觸頗深:「無饜之欲,亂之所生,不平之氣,亂之所成。」在往後的日子裡深覺頗為受用,的確也是如此。一個人行走於世,如果容易為境界所感、所侵,而有所失節,這全都是因為自己的內德涵養不夠所致,讀過聖賢書,依憑行事,則斷然不會逢低處就澤就濕,擇高處便昂首,真正的君子應該在一切橫逆顛簸之時,仍然毫髮未損於高低。
節錄|尋求立身處世的道理,最基本要從禮開始 https://teacherwang.pse.is/師者第貳冊
✅歡迎點擊「發送訊息」,王薀老師將陪您解心愁。